柱及础北魏及北齐石窟柱多八角形,柱身均收分,上小下大,而无卷杀。当心间之平柱,以坐兽或覆莲为础,两侧柱则用覆盆。柱头之上施栌斗 以承阑额及斗拱。柱身并础及栌斗之高,约及柱下径之五倍及至七倍,较汉 崖墓中柱为清秀。尚有呈现显着之西方影响之柱数种:窟外室外廊柱,下作 高座,叠涩如须弥座,座上四角出忍冬草,向上承包柱脚,草中间置飞仙, 柱头作大斗形,柱身列多数小龛,每龛雕一小佛像。又有印度式柱,柱脚以 忍冬或莲瓣包饰四角,柱头或施斗,如须弥座形,或饰以覆莲,柱身中段束 以仰覆莲花。云冈佛龛柱更有以两卷耳为柱头之例,无疑为希腊爱奥尼克柱式之东来者。
嵩岳寺塔,柱础作覆盆,柱头饰以垂莲,显然印度风。柱身上下同大,高约合径七倍余,佛光寺塔圆柱,束以莲瓣三道,亦印度风也。 定兴北齐石柱小殿之柱,则为梭柱;有显着之卷杀,柱径最大处,约在柱高三分之一处,此点以下,柱身微收小,以上亦渐渐收小,约至柱高一半 之处,柱径复与底径等,愈上则收分愈甚。此式实物国内已少见,日本奈良 法隆寺中门柱则用此法,其年代则后此约三十余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