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据上述价值原则,牟宗三认定,以怵惕恻隐之心为基础的“道德的实践”与“道德的理想主义”,集中体现在儒家文化系统之中。因为,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恶恶去恶、好善为善、人禽之辨等思想传统,皆根源于儒家不忍人之心,即所谓仁心。恶的最根本意义就是人心陷于物欲之中,“顺躯壳起念”(王阳明语),只凭生理本能生活。人的心思如顺此诱惑发展下去,则“无穷的罪恶皆从此出,一切皆不能说有价值,有理想”。因此,人只有顺着孔孟儒家所引导的反求诸己的道德的心路迈进,克服一切“顺躯壳起念”的欲念,才有理想价值可言,才能克服陷溺。“依此而言,唯由道德的实践之怵惕恻隐之心处,始能说理想主义。”[144]这是就恶恶去恶方面而言。就好善为善方面而言,则善的根本意义在于从陷溺中超拔出来,而归于那个怵惕恻隐之心本身。善的根源在于人的内心,而不在心之外的任何事物。儒家文化的这种功能,牟宗三认为绝非基督教、佛教以及道家、法家思想所能比拟,所能替代的。因此,他宣称:“我以为在传统的一切思想学术中,只有儒家的文化系统可以作为我们社会实践的指导原则。”[145]
相关影视:kobe bryant高清